原创许许0418是许许
我们总被教育要抓紧,最好把一件事情抓的死死的,尤其遇到重要的事情,我们就像如临大敌,当你读《道德经》悟透其中智慧的时候,就会明白:放下,不争,反而能让你赢。
01
《道德经》第34章说:大道氾 [fàn] 兮,其可左右。
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名有。
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常无欲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
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放下,才能拥有稳的心态,心里就不会太在意事情最后的结果,反而把自己的心态、神态、动作三者全用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上,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。
图片
02
放下,能让自己保持做事情的舒缓和松弛感,不会过度紧张,更不会动作变形
《道德经》里有这样一句话“无心生大用,有物不通神。”越是无心不执着于结果,潜能越能得到发挥,越是执着结果,手脚反而受到束缚,越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。
如果我们做事时减少计较,放松心态反而能事半功倍。过度关注结果会增加压力,导致判断力下降和行动僵硬,而心无旁骛时灵感自然涌现。
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里说:至虚极,守静笃;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到达虚空的极限,一直保持着无我无想的境界。这样的话,虽然有众多纷乱的头绪,也自然明白其根本原由。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,应仔细审察各自发展的根本原因。只要找到根本原因,就可以对症下药了。所谓对症下药,就是恢复其本来的天性,并不是人为的进行妄自干预。真正理解这种回归自性的道理,才是真正明白大道的根源。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大道之源而随意妄为,那结果一定很凶险。
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正确和真正的松弛感,就能达到虚空的境界,就能保持无我无想,这样不管做任何事情或者碰上任何压力大或者棘手的事情,都能保持自己稳定的节奏和心态,过度的紧张会干扰自己对事情的判断,更会因为紧张导致自己动作变形,动作变形大概率就会导致事情失败。
就算你极为细致和认真,但只要你动作过度变形,也必然会失败。这点有过此经历的人应该深有感触。
03
不争,我不要了,
这是成事的大智慧
当你不过度拼尽全力去争的时候,你的心态才最绝,也最能把控事情的全局。
张良原本世代贵族,祖上三代更是韩国之相,然而韩国灭亡,家人横死,张良为了报国仇家恨散尽了家财,在六国中重金寻找最勇猛的力士,躲在博浪沙袭杀秦始皇。
最后突袭十分成功,车队中最豪华的座驾只用一下就砸得稀巴烂,坏消息是秦始皇不在车里。
事情败露张良逃走,但秦始皇却因此大肆搜捕刺客。
后来,张良隐姓埋名躲避追捕,也慢慢收敛了他锋芒毕露的性格,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,为他立下不少功劳。
秦末入咸阳之战,当时的各路诸侯为了“先入咸阳者为汉王”的盟约拼死拼活,刘邦也不例外,底下的将官们更是嗷嗷大叫,撺掇着刘邦赶紧攻城拔寨。
张良却劝说刘邦:不可逞匹夫之勇,要以智谋天下!
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,一路过去给秦朝的守军画大饼,用未来的官职换取通畅的行军路线,第一时间攻入咸阳城。
张良最后之所以能活命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刘邦清算,是因为他深谙“不争”之道。
看似不争,其实是在放下心态、放平心态的争 ,这才是最好的“ 争 ”,这才是最高智慧的“ 争 ”。
图片
写在最后:
冯唐曾说过:
无心生大用,有物不通神。
用物而不被物用,做事而不被事困。
当你不再攥紧拳头,阳光才能从指缝流进命里,
世界自然落入你的掌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app-杠杆配资-配资炒股什么意思-炒股加杆杆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