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多次发言,坚持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行不通,还声称中国经济正在崩溃边缘。但美国学术界发出的信息却与此截然相反:许多学者公开承认,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,美国已经输了。更让人关注的是,即便关税战激烈进行,中国的贸易数据显示其逆势增长,创下历史新高。这种美国高层与专家评估上的巨大分歧,以及事实呈现出的结果,显示出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心态复杂,其当前经济策略也正陷入深层困境。
特朗普总统在今年年初就任后,立即对中国发起了一场激烈的关税战。他判断,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,如果中国商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,中方的出口必然会受到沉重打击。这套逻辑,特朗普也用在了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政策上,似乎胜算在握。
然而,事实结果出乎特朗普的预料。中国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中美两国间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了惊人的21.79万亿元,刷新了历史纪录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,电动汽车、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清洁能源产品的出口额出现了爆发式增长。
这些产品虽然曾遭到美国和欧洲的严格限制,但中国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。企业积极开辟新的市场,没有停滞不前。美国专家们对此感到震惊,他们明确表示,在这场较量中,美国完全处于劣势。这些专家指出,电动汽车、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些高新技术,最初都由美国发明,但美国并没有把这些潜力巨大的技术推向市场领先地位,反而被中国超越了。
关税战,谁胜谁负?
那么,这场中美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较量,为何最终是美国落在了下风?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政策的稳定性。中国的政策通常保持着高度的连续性,能够在某些特定领域持续投入资源,这有助于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。
而美国不同,两党轮流执政常常导致政策频繁变动。新上任的领导人一旦改变战略方向,先前看似重要的经济项目就可能面临终止或推翻的命运,最终使得多项重要规划功亏一篑。例如,特朗普任内提出的边境墙项目,在他离任后,拜登政府立即停止了资金支持,项目因此烂尾。如果特朗普再次上任,很可能又会重启这个停滞的项目。
政策摇摆,企业迷茫
此外,中国和美国在推动新技术发展方面,采取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。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,不仅需要技术本身的突破,更离不开市场的支持。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不少机会,但市场支持的力度却有待加强。
中国政府则采取了双向激励策略。它既鼓励技术创新,也积极引导消费者接受新技术,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。以电动汽车为例,美国加州曾因严重的尾气污染问题,强制要求汽车制造商销售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。
但政府的政策很快就反悔了,取消了这项强制要求。结果导致一些汽车企业不得不回收并销毁已经生产的电动汽车。这种频繁的政策摇摆,自然让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感到无所适从,不知如何规划未来的投入。
财长言论,目的明确
与此同时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一直在声称中国经济模式存在严重问题,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。他甚至公开指出,中国向市场倾销廉价商品的做法会引起全球反感,并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经济。
值得注意的是,贝森特的这番“危言耸听”,与他不久前在瑞典与中方进行贸易谈判后的表态形成了惊人反差。当时,他还表示中美贸易态势良好,有望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。这种言论上的突然转变,显得有些滑稽。
事实上,早在7月29日,贝森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与美国贸易代表格利尔举行新闻发布会时,就已经明确表达了美方的不满。贝森特当时就对中国购买受制裁的伊朗和俄罗斯石油表达了不满,并指责中国向俄罗斯出售了价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。
贝森特甚至威胁说,“任何购买受制裁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”,中国“可能得支付100%的关税了。”这威胁的背景是特朗普近日对俄罗斯发出的最后通牒:如果俄罗斯未能在10天内就俄乌和平协议取得进展,将面临美国的制裁,同时美国也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%关税。
从今年4月特朗普发起“对等关税”以来,中美双方经过多轮较量,彼此的真实诉求已经十分清晰。美国希望中国更多地购买美国商品,包括美国的石油、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农产品。
除此之外,美国还要求中国向美国开放本国市场,并减少其所谓的“过剩产能”,不再向美国和欧洲等其他市场进行“倾销”。贝森特所说的“中国模式开始崩溃”,正是指责中国在产能上的“过剩”,并以此为由,指责中国将这些“过剩产能”向全世界“倾销”。
尽管今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,曾达成将关税互相下调至10%的“停战”共识,但美国实际上对中国商品征收了30%的关税。这是因为除了约定的10%关税外,美国还对中国征收了20%的“芬太尼税”,并且这一附加关税一直在实际执行中。
到7月31日,特朗普最终签署了行政命令,正式落实了关税威胁。他对全球69个贸易伙伴征收10%到41%不等的“对等关税”,声称此举是为了“推动美国再次强健”。白宫的文告中明确指出,对于那些关税更高的国家,经由另一国转运到美国的商品,将被征收40%的转运关税,这明显是针对中国的惩罚措施。
特朗普行政令签署后的第二天,即8月1日,亚洲和欧洲股市普遍下跌,华尔街三大股指开盘也出现下挫。这充分表明,企业和投资者对特朗普的新关税普遍持悲观态度。值得一提的是,美国新关税的生效日期并非原定的8月1日,而是推迟到了8月7日,这给了美国边境和海关当局时间执行新制度,也为一些可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留出了额外的谈判窗口。
全球分工的必然
贝森特关于“中国经济崩溃”和“倾销”的指责,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全球经济早已进入了国际分工时代。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加入全球经贸体系后,凭借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扎实的工业基础,逐步承接了美西方转移的产业链。
中国的产能,本来就不是只为了满足本国市场消费,而是服务于全球大多数国家,特别是美国,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。可以说,全球经贸体系离不开中国这个供应链的核心,全球许多国家也离不开中国这个重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。
美国指责中国向全球“倾销”过剩产能,实际上是因为在全球市场上它既无法有效竞争过中国,也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供应商,这不过是其无法解决自身困境时抛出的指责。没有哪个国家能摆脱经济规律的限制,这是真正的“重力定律”。
笔者以为
面对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,美国财长贝森特所谓“中国经济崩溃”的说法,以及对中国“倾销”的指责,都站不住脚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竞争,它还触及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必然趋势。当我们看到全球多数声音似乎已对美国感到不满时,美国或许更应该审视自身庞大的债务问题。那才是真正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定时炸弹,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他国。
盛达优配app-杠杆配资-配资炒股什么意思-炒股加杆杆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