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每年到了夏天,都会有朋友问:
“都三伏天了,大家穿短袖短裤,我穿长袖长裤。”
“夏天别人吃西瓜,喝冷饮,我喝口凉水都腹泻。”
“夏天都没有穿短裙的机会,喝口冷水都长胖。”
和一切的一切都和个人体质偏寒,五脏功能弱有关。
夏天天气热,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,外界空调的寒气会透过毛孔进入身体,是容易受寒的。
立夏后阳气升发,正是排寒黄金期,学会按这 5 个穴位,把藏在五脏的寒气排出来。
(戳上图,可进店)1.肾寒
肾乃先天之本,一个人身体好不好?先天的底子强不强?那就看肾。
肾主水,肾阳不足则水液代谢失常,出现腰膝冷痛、夜尿频多。
推荐:关元穴
定位:肚脐下 3 寸
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(肝、脾、肾)交会穴,《扁鹊心书》称其为 “元气之海”,就像身体的阳气的关卡,能激发肾中命门火,温暖下焦。
关元穴位于小腹,穴位的两侧就是肾脏的所在。
关元穴可以绑一个底部镂空的艾灸罐,点燃一根艾柱,艾柱的热力可以渗透到两侧的肾,把肾的寒气驱赶出去。
图片
微信群里有个尿频的患者,刚开始做关元时,尿频还变多了,但是持续了三五天,夜尿就由一晚上3-5次变成了2~3次。
之所以刚开始会变多,就是体内的寒气会借助小便的通道,往外排。
图片
2.心寒
“心主血脉”,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蹦出血液,一旦心脏受寒,则血凝,表现为胸口冷痛、心悸气短。
我在去年的冬天,碰到了一位冠心病的患者,当时是节假日,他出去游玩儿。没想到在爬山的过程中天气骤降。当天就受寒了。
当天晚上他给我留言说自己现在胸闷的难受,而且胸口特别凉。局部放了个暖水袋,依旧没有改善。
他当时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随身携带的自发热艾灸贴,缠绕在手腕儿的内关穴和胸口,自发热艾灸4~6个小时。
当天晚上有了些缓解,等到下山之后,他去药店买了根艾条,熏了熏内关穴,胸口总算是不凉了。
内关是心包经 “络穴”,《针灸临床》说 “温暖心脉、畅通气血”。
每天上午 11 点(心经当令),按揉内关 3 分钟,也有很好的养护心脏,驱散心寒的效果。
定位:手腕横纹上两寸,两条大筋之间。
图片
3.脾寒
脾寒本质是 “脾阳不振”,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。既运化食物,也运化喝进去的水。
脾的运化太弱,腹胀腹泻、吃凉食就胃痛。
足三里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,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,而非寒湿。
图片
有的朋友大便不成形,出现的时间比较短,直接手持4cm的石磨艾条熏一熏膝盖外侧的足三里,大概过个三五天大便就成型了。
足三里穴除了改善脾胃的寒凉之外,也能改善肺部的受寒。中医有个治叫做“培土生金”。
脾胃属土,肺属金,脾胃作为肺的母亲,脾胃强了,肺也就好了。
定位:弯曲膝盖呈90度,膝盖骨外侧凹陷往下三寸。
图片
4.肺寒
肺寒典型表现为遇冷咳嗽、鼻塞流清涕,推荐艾灸:肺俞穴。
肺俞穴在后背,是肺的背俞穴,穴位深处就是肺脏的所在。
把全能艾灸罐儿绑在后背,艾灸时的温热感可直达肺部,化解肺中寒邪(就像给肺部开暖气,痰液变稀、咳嗽减轻)。
定位::后背第 3 胸椎旁开 1.5 寸。
图片
5.肝寒
“肝藏血、主疏泄”,若肝受寒就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,出现气滞血瘀的问题,比如:两胁胀痛、容易发火、小腹隐隐作痛、月经失调等。
太冲是肝经原穴,凡是和肝相关的问题都能用太冲穴来解决。因此,太冲穴自然也能化解肝寒导致的气滞血瘀:
图片
在上周五,有个朋友生气之后乳房胀痛,大晚上的他也不想起来艾灸了,就躺在床上,用脚后跟儿去搓揉太冲穴所在的第一脚趾缝。
搓了五六分钟。局部的胀痛感就减轻了大概一多半儿。由此可见太冲穴疏肝的效果还是很好的。
定位:位于脚背,第一和第二脚趾的脚趾缝,从下往上推,两个骨头夹角前方的凹陷处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app-杠杆配资-配资炒股什么意思-炒股加杆杆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