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,新中国首次军衔授勋。
名单传到香港后,一位老人说出了震惊四座的话:"若不是跟错了人,我很可能就是十大元帅之首!"
这话听起来狂妄至极,但说话的人确实有这个底气。
他叫张发奎,开国十大元帅中有多位、十大大将中也有多位,都曾在国民革命军时期与他共事或受过他的影响。
张发奎的人生是一出典型的"高开低走"人生大戏。
张发奎出道即巅峰,北伐时期率军逐鹿中原,横扫千军,不到30岁便威震四海。
他麾下的"铁军"让吴佩孚、孙传芳这样的大军阀都闻风丧胆。
按理说,这样的盖世英雄应该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然而现实却是,张发奎晚年隐居香港30年,眼看着昔日共事的战友们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,自己却只能落寞地感慨"跟错了人"。
从铁军统帅到香港隐士,张发奎究竟经历了什么?
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铁血将军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。
01
张发奎,字向华。
1896年9月2日生于广东始兴县一个贫苦农家。
他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母亲虽然不识字,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。
虽然家境贫寒,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志气:7岁上私塾时就是班里最用功的,11岁进县立高等小学堂时成绩名列前茅。
1911年夏天的韶关,一场意外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。
十五岁的张发奎和同学到河里游泳,谁知道同伴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再没上来。
张发奎在水里折腾了半天,把人捞上来时已经没气了。
同伴家里大闹,族人纷纷指责,张发奎知道难以脱身,连夜收拾几件衣物就逃离了家乡。
一个16岁的穷小子,身上只有几个铜板,能去哪里?
那一年,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年份,整个中国都在剧烈变动中。
清朝统治了268年的江山摇摇欲坠,各地起义此起彼伏,连广东这样的边陲之地也不例外。
张发奎想起县城里有人说过,广州是个大地方,有机会。
于是他一路乞讨,花了半个多月才到达这个陌生的城市。
广州当时是革命党活动的重镇,孙中山的同盟会在这里有不少据点。
年轻人参军入伍已经成为时尚,因为大家都知道,这个腐朽的王朝快完蛋了,谁掌握了枪杆子,谁就能在新时代分一杯羹。
但这些张发奎都不懂,他眼下最紧要的是找口饭吃。
经人介绍,他进了一家染坊当学徒。
在染坊里,张发奎一干就是一年。
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水、调色、晾布,手被染料泡得开裂。
晚上别的学徒都去赌钱喝酒,他就一个人在油灯下看书。
这孩子从小就有股轴劲,认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。
张发奎身材不高,但结实精干,一双眼睛透着机灵劲。
更难得的是,这孩子不服输,越是困难越要较劲。
这种性格日后既成就了他,也毁掉了他。
染坊老板是个明白人,看这孩子不一般。
一天,几个客人在店里闲聊,说起广东陆军小学正在招收学员,待遇不错。
老板听了,回头对张发奎说:"小张,你读过书,又肯吃苦,何不去试一试?总比在这里当一辈子学徒强。"
张发奎眼睛一亮,这确实是个出路。
1912年,张发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考试。
让他没想到的是,自己居然真的考上了。
广东陆军小学可不简单,它是仿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立的,教官多是留日归来的军官,军事理论相当先进。
在军校里,张发奎不光书读得好,打仗也有天分,很快就在三千多个学员里脱颖而出。
那个年代的军校生活异常艰苦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操练,晚上还要学习军事理论到深夜。
但这些年轻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——要用枪杆子改变中国。
02
1916年,二十岁的张发奎成了孙中山的贴身警卫。
此时的孙中山刚刚发动护国运动,反对袁世凯称帝,在广州建立了军政府。
整个南方的革命力量都聚集在广州,这里成了与北洋政府对抗的大本营。
在总统府里,张发奎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革命理想。
孙中山经常对他们这些年轻人说:"诸君当明白,我辈投身革命,志不在个人荣辱得失,而在于民族复兴,国家富强。"
这话在张发奎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,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1921年的惠州战役,正值护法战争最激烈的时候。
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,光是广东就有陈炯明、邓本殷等好几路人马在争地盘。
张发奎主动请缨当敢死队长,那一仗打得昏天黑地,硬是把城门炸开了。
战后,他被提拔为警卫团营长,和另外两个营长薛岳、叶挺一起,成为孙中山最信任的年轻军官。
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,这三个人后来都成了响当当的人物,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。
1925年,孙中山病逝。
此时的中国政治格局极其复杂:北方有段祺瑞的北洋政府,但实际上各省都是军阀割据;
南方的国民党虽然继承了孙中山的衣钵,但内部派系林立,矛盾重重。
更重要的是,苏联顾问已经进入中国,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,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。
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,为张发奎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革命的路该怎么走下去?跟着谁走?
这个选择题即将摆在他面前,而他将给出一个灾难性的答案。
03
1926年的北伐战争,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行动。
此时的中国被三大军阀集团瓜分:吴佩孚控制两湖,孙传芳占据东南五省,张作霖盘踞东北。
南方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兵力不足十万,但士气高昂,装备精良,更重要的是有苏联的军事顾问和武器支援。
张发奎率领的第四军在这场战争中表现最为突出。
汀泗桥战役是北伐的关键一战,这里是进入湖北的咽喉要道,吴佩孚亲自督战,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。
但张发奎的第四军硬是在这里撕开了一个口子。
那一仗,张发奎亲自扛着机枪冲在最前面,子弹在他耳边嗖嗖乱飞。
弟兄们看到主官这么拼命,一个个都跟疯了似的往前冲。
吴佩孚的部队哪见过这阵势,直接就溃散了。
从此,第四军有了个响亮的外号——"铁军"。
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支部队里藏龙卧虎。
叶挺的独立团全部是共产党员,他们不仅军事素质过硬,更重要的是有明确的政治信仰。
当时的国共合作正处于蜜月期,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是很正常的事。
朱德、贺龙等后来的开国元帅,当时都在国民革命军体系内,与张发奎有过共事经历。
张发奎从来不问部下的政治立场,他只看能不能打仗。
在他眼里,只要是为了革命,什么党派都无所谓。
这种政治上的天真,很快就要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。
1927年4月12日,历史的转折点到了。
04
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政变,开始大规模抓捕共产党员。
这个事件的背景极其复杂:当时北伐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,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趋激烈。
蒋介石作为军事领袖,逐渐不满足于听命于党组织,他要独掌大权。
而共产党在工农运动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这让蒋介石感到威胁。
更关键的是,苏联顾问内部也出现了分歧:斯大林支持与国民党合作,托洛茨基则主张共产党独立发展。
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,国民党内部对于是否继续与共产党合作存在严重分歧。
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威胁到了国民党的领导地位,而汪精卫表面上仍主张维持合作。
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,蒋介石选择了先下手为强。
汪精卫当时还在武汉,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。
于是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"宁汉分裂":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,汪精卫在武汉另立中央。
一个在南京,一个在武汉,都要张发奎站队。
这时候的张发奎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:跟蒋介石,意味着要清洗自己手下的共产党员;
跟汪精卫,看起来是在坚持孙中山的理想。
蒋介石派人来说:"发奎兄,国难当头,正需要你这样的英才。
跟着我,我们一起完成孙先生未竟的统一大业。"
汪精卫那边派人来游说:"向华,我们要坚持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理想。
国共合作是总理的遗愿,蒋介石这样做是背叛了革命原则。"
张发奎觉得汪精卫说得有道理。
他选择了汪精卫。
这一选择,将让他从铁军统帅跌落到政治边缘人,也将让他与那些未来的开国元帅们分道扬镳。
但更致命的还在后面。
05
仅仅三个月后的7月15日,汪精卫彻底撕下了面具。
原来,苏联顾问鲍罗廷给汪精卫看了一份秘密文件,内容是共产党准备"反客为主",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。
汪精卫害怕了,立刻在武汉也开始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员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七一五政变"。
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,大革命宣告失败。
张发奎这下才明白,自己又一次上了汪精卫的当。
面对手下那么多共产党骨干,他做不到举起屠刀。
张发奎召集部队宣布:"根据上级命令,即日起重新整编部队。
愿意留下的留下,不愿意的可以离开。"
他没有明说,但所有人都听懂了。
1927年8月1日,南昌起义爆发。
这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,起义的主力部队,大部分都是张发奎的老部下。
按理说,张发奎应该带兵去镇压,但张发奎沉默了很久,最后只是摆了摆手:"撤军,回防。"
部下问:"不追了?"
张发奎望着起义军离去的方向,心情复杂。
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,这一次的"网开一面",将彻底改变他自己和中国的命运。
06
放走起义军的决定,标志着张发奎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。
从此以后的十年,他将在政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一次次选错方向。
而那个曾经欺骗过他的汪精卫,还将在抗战烽火中给他带来更致命的考验。
但这些都是后话,眼下的张发奎还要先处理汪精卫留下的烂摊子。
他先是和汪精卫在广州搞了个"特别委员会",想跟蒋介石对着干,结果蒋介石派兵一夹击,又败了。
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荒诞的一幕:一个刚刚被人欺骗的将军,居然还要继续跟着这个骗子混。
接下来的几年,张发奎就像个政治赌徒,一次次下注,一次次输光。
1929年爆发的蒋桂战争,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烈程度。
桂系的李宗仁、白崇禧不满蒋介石的专权,联合冯玉祥、阎锡山等实力派准备推翻蒋介石。
蒋介石让张发奎去打桂系,张发奎想着总要有口饭吃,就接了这个差事。
没想到打完桂系,蒋介石马上就要缴他的械。
这是蒋介石一贯的手法:利用杂牌军去打杂牌军,然后趁机削弱他们的实力。
张发奎气得直跳脚,于是又反了,这回是联合刚刚被他打败的桂系,一起反蒋。
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操作有点荒唐。
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,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。
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联合反蒋,战争持续了七个月,最终以反蒋联盟失败告终。
张发奎的第四军从两万人打到只剩两个团。
这一连串的失败让他开始怀疑人生:难道自己真的选错了路?
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,这个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。
日本关东军只用了几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,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。
此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:日军在华北步步紧逼,上海一二八事变又暴露了国军的战斗力不足。
在这种背景下,张发奎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:再怎么内斗,都是中国人在打中国人,只有外敌入侵才是真正的威胁。
他主动跑去找蒋介石请战:"主席,九一八之耻,举国愤慨。
往日恩怨,何足挂齿?张某愿率部北上,与日军决一死战。。"
这话是张发奎的肺腑之言,他后来在口述自传中说:"我本人依然对蒋介石有所不满,但是民族大义重于私人恩怨。"
但蒋介石这时候正忙着"攘外必先安内",对日本采取妥协政策,集中力量围剿红军。
他表面上答应了张发奎北上抗日的请求,背地里却不给他拨军费。
蒋介石对心腹说:"张发奎虽有军事才干,然其人桀骜不驯,若任其北上,恐尾大不掉,为患更甚。"
心腹问:"主席为何不直言相拒?"
蒋介石摇头:"眼下舆论汹汹,皆言政府不抗日。
若当面回绝一位请缨杀敌的将军,岂不授人以柄?
且拖延些时日,他自会明白个中道理。"
这就是蒋介石的政治手腕:绝不正面拒绝,却让你知难而退。
张发奎等了半年,一分钱都没见着,彻底失望了。
他干脆跑到欧洲去了。
1932年到1935年在欧洲期间,张发奎到处演讲,为抗日宣传造势。
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歇期,法西斯主义在德国、意大利兴起,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。
张发奎在英国演讲时说:"如果有那么一天,哪怕是孤军奋战,我也会和日军血战到底,只求报国仇于万一。"
这句话后来成了他一生的写照。
07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中日战争全面爆发。
这时候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:德国重新武装,日本全面侵华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在拉开。
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抗日,任命张发奎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,参加淞沪会战。
这是张发奎重返历史舞台的最后机会,也是证明自己忠诚的唯一机会。
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,国民政府投入了最精锐的70万军队。
这场战役的战略意图是将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华北引向华东,争取时间进行战略部署。
淞沪战场上,张发奎亲临前线,浴血奋战。
他改良炮兵战术,采用电缆引导射击,多次命中日舰要害。
淞沪会战期间,他指挥炮兵轰击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"出云号"。
出云号是日本海军的旗舰,舰长170米,装甲厚重,火力强大。
但张发奎的炮兵硬是在这艘巨舰上轰出了几个大洞,出云号当场冒起了黑烟。
外国记者都惊呆了,给他起了个外号叫"神炮"。
就在张发奎以为自己终于能洗刷十年来的屈辱时,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
副官递来了一份绝密电报。
张发奎展开一看,发报人是那个十年前欺骗过他的人——汪精卫。
电报大意是:电报大意是:向华兄,淞沪血战,将士伤亡惨重。
弟近日思虑,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。
闻东瀛方面有缓和之议,兄德高望重,军中有声,若肯出面调停,或可为民族保存元气。
张发奎的手开始发抖,不是因为恐惧,而是因为愤怒。
汪精卫这次竟然想让他当汉奸!
原来,汪精卫在德国养病期间,已经暗中与日本接触,准备走"曲线救国"的道路。
他认为中国根本打不过日本,与其抵抗到底同归于尽,不如及早求和保存实力。
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层中并不少见,不少人都对抗战前景悲观。
但张发奎想起了十年前汪精卫的那次背叛,想起了那些被迫"离队"的共产党员,想起了孙中山的教诲。
这一次,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08
他把电报撕得粉碎,对副官说:"回电汪先生,张某受国家栽培,当以死报国,断无他念。"。"
汪精卫收到回电后颇为不悦,在蒋介石面前暗示道:"张向华素来与那些左倾分子交往甚密,其政治立场,委员长当需留意。"
蒋介石本来就对张发奎不放心,这下更有理由动手了。
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战役,双方投入兵力超过200万。
这场战役的背景是:日军占领南京后,沿长江西进,企图一举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。
而武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中心,丢失武汉意味着抗战进入更加艰难的阶段。
武汉会战后,蒋介石对张发奎的"战略撤退"极为不满,当面训斥道:"向华,国家危难之际,将领当以身殉国,岂可临阵退缩?"
兵权被削了一大半。
但张发奎咬牙坚持下来了。
1939年,他被派到广西当第四战区司令长官,负责两广的防务。
此时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,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逐渐减少,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日益活跃。
蒋介石给张发奎的都是杂牌军,装备破烂得不行。
可张发奎硬是凭着这些杂牌军,在桂南会战中打了几个漂亮仗。
1944年,日军发动"一号作战",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。
此时的太平洋战争已经进入关键阶段,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,急需打通大陆交通线。
国军一败涂地,豫湘桂大溃败震惊了国际社会。
只有张发奎的部队还在顽强抵抗。
美国记者拍到他的士兵穿着草鞋冲锋的照片,登上了《时代》周刊的封面。
这张照片的标题是:"中国最后的抵抗者"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投降,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。
张发奎被任命为华南受降官,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。
在受降仪式上,他坚决主张严惩战犯,将侵粤日军司令田中久一送上了军事法庭。
1947年3月27日,田中久一在广州被执行枪决,成为在中国被枪决的级别最高的日军将领。
听闻此讯,张发奎长舒一口气。
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,似乎轻了一些。
09
抗战胜利后,中国又陷入了内战的泥潭。
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暂时休战,但实际上都在积极备战。
1946年6月,全面内战爆发,整个中国再次陷入战火之中。
此时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:经过8年抗战,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增强,人民解放军发展到
120万人;
而国民党虽然在装备上占优势,但政治上已经失去了民心。
更关键的是,那些当年从张发奎部队"离队"的共产党员,现在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。
朱德、贺龙、叶剑英...这些昔日的部下,现在成了他们要对付的敌人。
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和讽刺。
1949年3月蒋介石宣布下野,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。
李宗仁任命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,试图挽回败局。
但张发奎很快就发现,这不过是蒋介石的一个圈套,让他当替罪羊。
此时的国民党败局已定:人民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,南京、上海相继解放,国民政府迁都广州。
仅仅四个月后,张发奎愤然辞职,移居香港。
从此,这个曾经威震四海的铁军统帅,成了香港街头的一个普通老人。
张发奎在香港的生活很简朴,靠着一点积蓄和朋友的接济度日。
他经常坐在维多利亚港边,看着对岸的深圳,想起自己的家乡广东。
那里已经是红旗飘扬的新中国了。
10
1955年,新中国第一次授衔,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件大事。
十大元帅、十大大将的名单传到了香港,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。
此时的张发奎已经59岁,本应是一个军人生涯的黄金年龄,却只能在香港的茶餐厅里看着报纸上那些熟悉的名字。
张发奎拿到报纸,仔细看着这些名字:
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...
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、陈赓、谭政、萧劲光、张云逸、罗瑞卿、王树声、许光达...
这些名字中,有不少人当年都在国民革命军时期与他有过交集。
朱德、贺龙、叶剑英、陈赓...这些昔日的战友,如今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功臣。
如果当初选择不同,坐在人民大会堂里的,也许就是他张发奎。
那天晚上,张发奎沉默了很久。
最终,他对老朋友说出了压在心底多年的话:"若不是跟错了人,很有可能我才是十大元帅之首。"
这话传出去后,震惊了整个海外华人圈。
一个昔日的铁军统帅,居然沦落到要靠感慨"如果"来寻找存在感。
但更让人震惊的,是他后来在口述自传中的那句反思:"军人涉足政治,终非正途。
张某一生征战,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,皆因未能守住军人本分。"
1960年代,香港的客家人社团邀请张发奎担任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名誉主席。
这个昔日的政治强人,只能在族群认同中寻找最后的安慰。
1970年代,大陆开始与美国接触,中美关系逐渐缓和。
张发奎收到了一些来自大陆的信息,有人通过各种渠道表示,如果他愿意回去,可以给他适当的政治待遇。
但张发奎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拒绝了。
他对朋友说:"落叶归根虽好,但我这片叶子,已经不知道根在哪里了。""
1980年3月10日,张发奎在香港病逝,享年84岁。
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,邓小平刚刚提出"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"的方针。
叶剑英为他发了唁电,称赞他的抗日功绩。
台湾的同乡会追悼他为"威镇华夏的一代名将"。
可无论哪一边,都已经不是他的归宿了。
张发奎生前曾经在口述自传中说过一句话:"当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血战的时候,国民党军官忙着争权夺利,共产党员却在战壕里给农民分发土地证。
他们扎根在泥土里生长,我们飘在云端里凋零。"
也许,这就是他和他的老战友们,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。
从铁军统帅到香港隐士,张发奎用一生诠释了一个残酷的真理:时代从不为错过的人等待。
盛达优配app-杠杆配资-配资炒股什么意思-炒股加杆杆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